在中纬度地区五千至一万米高空盛行着波状的西风气流。我国华北某气象测站放飞探空气球进行大气观测,并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时与气象测站之间水平漂移距离,下图为多年平均水平漂移距离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测站在冬季冷锋过境后进行一次放飞气球观测,记录气球从地面上升到万米高空过程中的漂移轨迹。下图最接近此次气球放飞过程的地面投影轨迹是( )
A. B.
C. D.
25. 符合该测站万米高空冬、夏季气球漂移方向及水平气压场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43~44题。
43.根据雨带在I、III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44.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I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去年暑假宜昌某校一考查小组,从宜昌出发到西北新疆,完成11-12题。
11.到新疆后感觉到太阳辐射比宜昌要强烈一些,考查小组分析了原因,因为新疆
A.太阳高度角较大 B.白昼比较长
C.大气洁净、天气晴朗 D.地表缺水
12.到新疆后发现,22:30(北京时间)左右才日落,其原因是
①白昼比宜昌长 ②晴朗天气比宜昌多 ③地方时比宜昌晚 ④风力比宜昌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4.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 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 ℃等温线的 位置北移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据此回答3~4题。
3.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4.关于该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质时期温度变化是冰期 、间冰期相互交替
B.地质时期总体来说温暖期与寒冷期相等
C.与冰期比较,间冰期持续时间短
D.冰期一般持续2亿~3亿年
从时间尺度来看,下列有关地球气候变化史的划分不正确的是( )
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C.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D.当年的气候变化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水(雪)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 B.大气环流 C.地形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 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 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 ④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各气象要素的分布状况,甲、乙两地水平直线距离约为220千米。读图回答7~8题。
7.甲、乙两地气候的最大差异表现为( )
A.气温年较差 B.年降水量 C.盛行风向 D.气候类型
8.造成甲、乙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为( )
A.纬度位置 B.海拔 C.大气环流 D.山地坡向
气候舒适度主要与气温、湿度、风速等因素相关。图2示意中国4个城市气候舒适度的月变化。读图,回答第3题
3、甲、乙、丙分别是
A、贵阳、西安、长春 B、昆明、海口、哈尔滨
C、兰州、上海、沈阳 D、南宁、武汉、石家庄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8分)
(2)推测攀枝花1月份天气特征。(6分)
对野象生活习性的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里。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分析回答(1)~(2)题。
(1)据图可以分析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2)关于历史时期气候与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利于农业灌溉条件的长远改善
C.历史时期雪线总体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图14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以1901年~200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为参照的变化值)。读图回答35~36题。
35.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A.波动上升 B.逐年上升 C.先降后升 D.直线上升
36.图示气温变化导致的后果是
A.全球气候变得干旱 B.山地雪线高度上升
C.全球农业生产减产 D.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地球在漫长地质年代里经历了数次大冰期,大冰期之间为间冰期。图13为地质年代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39~40题。
39. 图示地质年代气温变化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两次冰期
B.冷暖交替,波动上升
C.温暖期长,寒冷期短
D.冷暖交替,周期长短不一
40. 在间冰期,地理环境一定会出现的变化是
A.海平面下降 B.降水量减少
C.极冰部分融化 D.雪线下降
全球气候变化会对粮食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其主要原因是
A.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B.旱涝灾害增多
C.某些物种灭绝 D.土壤肥力下降
关于全球气候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A. 全球气候处于冷暖干湿交替之中
B. 全球气候变化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C.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没有影响
D.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起决定作用
2013年1月,我国华北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下列对霾天气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霾的预报,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持通讯畅通
B.冷锋过境,会出现大风扬尘,加重霾的灾情
C.受生态破坏的影响,霾的灾情乡村比城市严重
D.霾的形成,与低层大气稳定度和污染物排放多少有关
15.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的是
①RS动态监测,灾害信息可实时更新 ②GPS全天工作,可实时追踪灾害路径
③GIS数据丰富,灾情评估能够有据可查 ④GIS模拟预测,灾前即可尽知灾害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图14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以1901年~2000年的多年平均气温为参照的变化值)。读图回答35~36题。
35.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A.波动上升 B.逐年上升 C.先降后升 D.直线上升
36.图示气温变化导致的后果是
A.全球气候变得干旱 B.山地雪线高度上升
C.全球农业生产减产 D.全球平均海平面下降
某年10月23日,徐老师在手机上打开了“天气通”软件,看到其所居住的我国某城市的部分天气资料(图10),据此回答20~21题。
20.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示时段气温日较差先减小后增大
B.据风向来看低压系统反复经过该城市
C.10月21~22日该城市气压可能先下降后上升
D.10月22日夜晚该城市可能正在经历锋线过境
21.根据图示信息,徐老师居住的城市可能是
A.北京 B.成都 C.海口 D.上海
“仙女木”是寒冷气候的标志植物,因此用来命名出现在北欧的寒冷事件,“新仙女木”表示末次冰期的最后一次寒冷事件。“新仙女木”事件之后气候变暖,进入温暖的全新世纪。图甲是地球50万年前至今的气温变化模拟曲线图,图乙是地球2万年前至今的海平面模拟变化图。回答25~26题。
25.图乙中①、②、③、④表示“新仙女木”事件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变化与海平面变化的趋势是一致的
B.近7千年来气温相对保持平稳
C.近2万年来气温与海平面始终保持上升
D.50万年前至今气候呈冷暖交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