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224
更新时间:2021-01-22
纠错
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的崛起对亚洲大陆的气候产生重大影响,是我国塔里木盆地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边缘(28°N~35°N之间),近东西向分布,平均海拔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受西南季风和西风的影响,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气候差异较大。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降水量的差异显著,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南北两侧降水差异最大南侧是北侧的7.52倍。下图为喜马拉雅山脉位置示意图(图a)、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单位:km2)分布图(图b)。

1)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但也有少量降水,据图分析其水汽的主要来源。

2)描述喜马拉雅山脉西段与东段降水的季节差异,并说明原因。

3)试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冰川面积的大小。

4)说明印度东北部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谷地和恒河下游平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四周为高山或高原所环绕,水汽难以进入;西部有一些地势较低的山口或峡谷,来自大西洋的西风从这些山口或峡谷进入盆地,带来少量的水汽,所以其水汽主要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西风。

2)季节差异:西段降水集中于冬季(或冬春季);东段降水集中于夏季(或夏秋季)。

原因:喜马拉雅山脉位于28°N~35°N之间,西段冬季(或冬春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东段夏季(或夏秋季)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

3)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高海拔降雪)丰富,雪线较低,冰川面积较大:北坡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高海拔降雪)较少,雪线较高,冰川面积较小。

4)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夏秋季多地形雨,降雨量大;北部山地面积广,春季山地积雪融水补给量大,夏秋季山地冰雪融水量大;印度东北部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谷地和恒河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易形成洪涝灾害。

【分析】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对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影响,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

1)图中的虚线箭头对本题的解答是一个提示。读图分析,塔里木盆地地形封闭,四周为高山或高原所环绕,水汽难以进入,因此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塔里木盆地位于西风带,西部有一些地势较低的山口或峡谷,来自大西洋的西风从这些山口或峡谷进入盆地,带来少量的水汽。因此塔里木盆地水汽的来源是来自大西洋的西风。

2)降水的形成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读图可知,喜马拉雅山是位于28°N35°N之间的一段弧线山脉,其西段主要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西风冬季势力较强,因此西段降水集中于冬季;东段主要受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于夏季。

3)由图b可知,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面积南坡大于北坡。结合材料分析,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雪线较低,冰川面积大;北坡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较高,冰川面积小。

4)印度东北部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可以从洪水的来源、地形、水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洪水来源方面:印度东北部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夏季降水量大;北部山地面积广,春季山地积雪融水补给量大,夏秋季山地冰雪融水量大。地形方面:印度东北部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谷地和恒河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方面:印度东北部地区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定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扩展
1、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3、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热量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
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
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
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
芦苇——水湿环境
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
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
“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
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
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
熊猫——箭竹
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
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气→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3、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3)土壤的形成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特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关系: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大气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形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植被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点拨

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知识拓展

陆地环境的组成:

1、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热量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
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
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
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
芦苇——水湿环境
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
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
“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
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
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
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
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气→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3)土壤的形成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教学目标
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5、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乔国栋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