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78年以来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相邻省区主要原因是迁入省区的
A.水、土地、能源供给充足 B.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
C.交通便利,就业机会多 D.促进产业升级,劳动力不足
2.据图, 2008年以来吸引服装产业加工向本省转移原因是
A.本省原材料较丰富,劳动力成本低
B.本省能源供给优势强,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C.本省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于沿海省
D.本省加工出口的运输成本小于沿海省
下图为2017年我国部分省(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以及近一年的常住人口增量情况示意图,其中,实心圆圈表示人口增加,空白圆圈表示人口减少,圆圈的大小表示增减的多少。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由示意图可以推断
A.广东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B.安徽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C.上海市城镇化率增长最快 D.辽宁人口迁入大于迁出
2.北京、上海、天津常住人口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严格的房地产政策 B.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C.人才引进政策变化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3.下列四城市中,城镇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是
A.沈阳 B.贵阳 C.天津 D.成都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媒体报道,2017年一场在武汉、成都、西安等新一线城市间爆发的“人才争夺战”打响。2018年初北京、上海、天津等老一线城市也纷纷加入,“抢人大战”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广大农村正承受人才流失之痛,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通过产业发展、改善人居、建设生态文明等政策,平衡城乡发展。
材料二2017年初,武汉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工程”,提出力争“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致力打造大学生最友好城市。根据当地媒体报道,上述工程实施3年来,留汉大学生数量逐年攀升,2017年达30万,2018年40.6万人,2019年1月到10月已有30多万人。截至今年10月,大学生留汉人数累计已超100万,这意味着武汉提前两年完成了目标。有的网友直言不看好武汉,认为京沪若放开落户限制,人才将再次回流。
(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请列举措施谈谈如何实现“乡村振兴”?
(2)结合材料分析短期内大量人口迁入给武汉可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3)针对有的网友不看好武汉,认为北京等一线城市若放开落户限制,人才将再次回流的观点,你认同吗?说出你的观点和理由。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
据此回答下题。
国家 | 指数 | 国家 | 指数 |
巴基斯坦 | 4.9 | 肯尼亚 | 1.1 |
尼泊尔 | 4.0 | 哥伦比亚 | 1.0 |
韩国 | 3.3 | 菲律宾 | 0.9 |
泰国 | 1.4 | 委内瑞拉 | 0.9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B.“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C.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孩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D.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人们没有性别偏好
西气东输的实施带动了人口迁移,是由于_______造成的。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西气东输的实施带动了人口迁移,是由于_______造成的。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下表为2000和2010年我国部分省区跨省流入人口数量统计表(万人)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8. 据表1信息,对跨省人口流动状况的正确判断是( )
A. 三大经济地带流入人口的数量均衡
B. 东部经济地带的流入人口规模增大
C. 西部经济地带中云南流入人口最多
D. 上海流入人口在直辖市中增速最快
9. 广东是跨省人口流入最多的省份,最主要原因是( )
A. 交通发达,出行方便 B. 生态环境优,居住条件好
C.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D. 经济活力强,就业机会多
下图为“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总量与分区比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1982年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化的主要特点有( )
A. 东部地区占比先升后降
B. 中西部地区占比持续下降
C 全国流动人口总量2014年前增加,之后减少
D. 全国流动人口增长率2014年前增大,之后减小
24. 造成三大区域人口流动趋势变化的原因有( )
A. 全国交通条件改善,人口流动的规模进一步加大
B. 各地户籍政策放开,流动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
C. 东部地区就业机会多,对流动人口具有持续吸引力
D.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流动人口吸引力有所增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
A.从城市迁往农村 B.规模小、频率低
C.由内地迁往边疆 D.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关于中国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主要是自发的
B.古代的人口迁移是由自然灾害引起的
C.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人口迁移频率高、规模大
D.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由农村到城市
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下列有关我国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内地向沿海迁移
B.我国古代时期没有人口迁移现象
C.长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数量少、规模小
D.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
关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
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
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9分)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年份 比重/% 地区 | 2005年 | 2010年 |
东北地区 | 6.95 | 6.20 |
北部沿海 | 11.97 | 13.22 |
大西北地区 | 3.13 | 4.13 |
黄河中游地区 | 7.98 | 11.14 |
大西南地区 | 10.98 | 13.53 |
长江中下游地区 | 9.71 | 11.01 |
东部沿海地区 | 20.58 | 19.86 |
南部沿海地区 | 28.70 | 20.91 |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5分)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可能是什么?(2分)
人口迁移率指人口迁移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正值为迁入。读图4回答。
图4
11.图中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依次是
A.苏丹、沙特阿拉伯、波兰、德国B.巴西、印度、德国、美国
C.印度、中国、日本、德国D.尼日利亚、印度、德国、英国
近年来,我国东北三省和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候鸟老人”组团“迁徙”的现象日渐普遍。
(2)结合图?,说出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并说明该现象对“迁入地”地理环境的影响。(12分)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据此回答7-9题
7.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8.若该图表示近年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河北流往河南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9.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至乙地的是( )
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 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C.家庭成员甲乙两地分居 D.甲地优美的环境
表1资料摘自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回答3~4题。
表1
迁出国 | 数量(万人/年) | 迁入国 | 数量(万人/年) |
中国 | 30.3 | 美国 | 110.0 |
墨西哥 | 26.7 | 德国 | 21.1 |
印度 | 22.2 | 加拿大 | 17.3 |
印度尼西亚 | 18.0 | 英国 | 13.6 |
菲律宾 | 14.4 | 澳大利亚 | 8.3 |
3. 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
A.从内陆国家向着沿海国家迁移 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
C.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D.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
4. 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
A. 更多的休闲时间 B. 更高的地位
C. 更优的自然环境 D. 更高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