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美国本土自然带示意图,回答问题。
在旧金山留学的小夏同学利用暑假驾车去美国东部旅游,沿途经甲、乙、丙地到达丁地;随后南下经纽约到达华盛顿,发现沿途自然景观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4.小夏同学沿途观察到的自然景观变化反映了哪些地域分异规律?分别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分析引起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解答本题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地域分异规律包括三种: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主导因素是热量;垂直地带性规律,主导因素是水热组合状况。
(2)美国东西临海,陆地面积广大,西部地形为高大的山地。
(3)根据图例判断图中旧金山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甲地为温带荒漠带,乙地为温带草原带,丙地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丁地为亚寒带针叶林带,纽约与丙地相同,华盛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精讲精析】美国西部为高山区,从旧金山到甲地穿过高大山区,随海拔升高,水热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植被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体现垂直地带性规律。甲地位于内陆,从甲地向东经丙地到丁地,距海越来越近,水分逐渐增多,植被景观从荒漠到草原到森林,体现了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丁地纬度较高,向南经纽约至华盛顿,纬度降低,热量条件逐渐增加,植被景观逐渐体现了由亚寒带到温带到亚热带的变化,体现了纬度地带性规律。
【参考答案】垂直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纬度地带性规律。
反映垂直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旧金山到甲地途中穿越美国西部高山地区,自然植被随海拔高度上升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原因:海拔高度不同,水热状况不同。
反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甲地经乙地至丙地,自然植被依次为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原因:由于逐渐接近海洋,水分逐渐增多。
反映纬度地带性规律的依据:从丁地经纽约至华盛顿,自然植被依次为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因:随着纬度降低,热量有所增加。
(表述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文字准确。)
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7.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 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 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
8.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地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
9.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10.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11.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
外力作用表现: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关键点是:
(1)准确提取材料所给信息,结合图例,分析三种不同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2)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褶皱形成前后看岩层是否弯曲,岩层弯曲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前,岩层连续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后;断层形成先后,看该地层是断裂或连续,如断裂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如连续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后。
(3)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地壳运动是主要的内力作用,可分为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力的风化侵蚀、岩层的沉积等过程。
【精讲精析】第7题,根据图例,可判断C层为砂岩,砂岩是河湖沉积的产物,故所处环境为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形成于深海,F层为砂岩,形成于陆地环境,说明从E层到F层发生了下降运动;G层为页岩,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第8题,图中显示,N层及其以上岩层未发生弯曲,N层以下岩层发生了弯曲,说明褶皱形成于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9题,对比图示,可以看出断层M的左侧与右侧相比缺失了H、I、J、K四个地层。第10题,地层O发生了断裂,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第11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地区地层发生了升降运动,形成了褶皱、断层,褶皱的顶部被外力侵蚀,使得断层左侧地层缺失。这些运动中,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发生于地球内部,属于内力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地层被侵蚀甚至缺失属于外力作用。
【参考答案】
7. C层表示所处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8.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9. H、I、J、K地层缺失。
10.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11.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任答两点即可);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任答两点即可)
图2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乙地所在国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西部
C.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D.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北部
6.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掌握里约热内卢位于巴西东南部,加勒比海位于南美洲西北部及寒暖流对盐度的影响:暖流盐度高、寒流盐度低。
【精讲精析】5选C,6选A。第5题,
选项 | 内容分析 |
A | 南美洲北部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
B | 乙地位于巴西,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东南部。 |
C | 根据里约热内卢和加勒比海的位置可知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
D | 农业分布在该国东南部的巴西高原及东南部沿海地区 |
第6题,
选项 | 内容分析 |
A | 甲地有巴西暖流经过,盐度较高,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有本格拉寒流经过,盐度较低 |
B | 甲地主要为水平补偿流,对岸海域盛行东南信风,上升流更明显 |
C | 油橄榄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甲地没有地中海气候 |
D | 甲地对岸的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 |
读图1, 完成1~2题。
图1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软流层,二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各种岩石的转化关系。
【精讲精析】1选D,2选C。第1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火山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2题,该山体岩石为岩浆岩,在地球表层外力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变质岩不能在地球表层转化。
下图表明,河流流速不同搬运物质的颗粒大小也不同。
3.根据该关系图,河流能够搬运鹅卵石的流速至少是
A.100cm/s B.200cm/s C.300cm/s D.400cm/s
4.当流速低于某一物质搬运速度时,该物质就会发生沉积。据图可以推测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某一河段自上而下,随着流速逐渐降低,先后沉积的是
A.黏土、粗砂、砾石、石块 B.黏土、石块、粗砂、砾石
C.石块、砾石、黏土、粗砂 D.石块、砾石、粗砂、黏土
【思路点拨】本题主要借助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考查对坐标图的判读,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纵横坐标的含义,具体如下:
(1)坐标横轴表示河流流速,越向右流速越高;
(2)坐标纵轴表示搬运物质的颗粒直径,越向上颗粒直径越大;
(3)流速越大搬运能力越强,搬运物质的颗粒直径越大。
【精讲精析】3选B,4选D。第3题,据图判断鹅卵石的颗粒直径约为6.4cm到25.6cm之间,因此对应流速约为200cm/s~300 cm/s,因此至少是200cm/s,选B。第4题,流速越大,搬运颗粒越大,根据题意,随着流速逐渐降低,颗粒越大越先沉积,对照图示可以判断,黏土颗粒直径最小,应该最后沉积,故选项A、B错误;黏土颗粒直径小于粗砂,所以应该是粗砂先沉积,黏土后沉积,选项C错误,故D正确。
该作品由: 用户4225447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