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与人口分布
表现 | 原因 | 典例 | |
平原 | 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 地势 ________ 、 土壤 ________ 、 便于农耕与对外联系 | 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 |
高山高原 | 人烟稀少 | 山地地表 ________ ;高原 ________ 干燥;高原和山地地区大都土壤贫瘠和交通 ________ | 青藏高原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如湟水谷地; 南美洲、非洲等热带地区国家人口集中分布在高原地区。 |
一般将居住地选择在河谷或山间盆地 | 地势相对较低,气温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 ||
热带 地区 | 气候 ________ ,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
平坦 肥沃 崎岖 寒冷 不便 凉爽
【分析】本题以地表形态与人口分布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等知识,考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地表形态影响人口分布的密度。平原地区因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成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世界人口密集区多分布于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高原山地地区,因山地地表崎岖、高原寒冷干燥,高原和山地地区大都土壤贫瘠和交通不便,一般人烟稀少;高山高原的河谷或山间盆地,地势相对较低,气温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成为人口主要分布区,如青藏高原地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如湟水谷地;热带地区的平原,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分布在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海拔超出疟蚊分布上限的高原地区,如南美洲、非洲等热带地区国家人口集中分布在高原地区。
L县地处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山区面积达95.5%,辖103个村(含6个居委会),是以纳西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2015年该县户籍人口为23.78万人,常住人口为22.91万人。如图示意L县自西向东不同区域人口流动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 L 县政府驻地位于( )
A .甲区 B .乙区 C .丙区 D .丁区
2 . L 县村域人口流动活跃度东部显著高于西部,可能是东部( )
A .自然灾害较少 B .医疗设施较好 C .人均耕地较少 D .旅游业较发达
B 2 . C
【解析】 1 .县政府所在地即县城,经济发达,流入人口多于流出人口,人口流动强度为正值且最大,由图可知,乙的人口流动强度最大,故为县政府所在地, 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
2 .自然灾害较少,医疗设施较好,旅游业较发达,人口流动活跃度应该较低, ABD 错误;人均耕地较少,人口不断外流,人口流动活跃度高, C 正确,所以选 C 。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和家庭;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下图分别示意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甲)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图示时期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
A .总量呈下降态势 B .人口出现负增长
C .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 .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4 .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 ≥60 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 10% 或 ≥65 岁人口达 7% ,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
A . 1990 年以前 B . 1990~2000 年 C . 2000~2004 年 D . 2004 年以后
D 4 . B
【解析】 3 .从图甲中可知,图示阶段该省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根据出生率 - 死亡率 = 自然增长率,可得出自然增长率是正值,说明人口总量仍在增加,没有出现人口负增长,排除 A 、 B 、 C , D 正确;故选 D 。
4 .题干中的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65 岁人口达 7%” ,从图乙中可知, 1990 年以前, 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是 4.97% ,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 A 错误; 1990 年该省 65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是 5.59% , 2000 年是 7.47% ,说明 1990 〜 2000 年之间,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排除 C 、 D , B 正确;故选 B 。
【点睛】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说明人口总量仍在增加。
住房是促进流动人口定居城镇的重要切入点。某团队研究了我国不同区域户口类型、家庭状况、流动距离等人口因素对流动人口购房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人口流动距离越大,购房意愿越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比其他地区低。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西北地区人口流动距离越大,购房意愿越低,主要是因为西北地区( )
A .平均收入低 B .文化差异大 C .平均房价低 D .交通条件差
25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比其他地区低,原因可能是( )
A .公共设施不全 B .就业市场较小 C .房价较高 D .落户限制
B 25 . C
【解析】 24 .西北地区跨省流动人口不仅物理迁移距离远 , 文化差异也较大 , 加之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偏低 , 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难度较大 , 导致其购房意愿较低 , 故 B 选项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
25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人口购房意愿比其他地区低 , 主要是因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价过高 , 普通流动人口难以承受高房价 , 其他因素相较房价而言都微不足道。故 C 选项正确, ABD 错误。故选 C 。
【点睛】人们的购房意愿与当地的房价和文化差异有关系,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房价较高,流动人口收入低,无法承受高房价。
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 )
正确
【详解】本题考查经济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地区开放程度以及文化生活消费水平等。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本题说法正确。
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战外从业的劳动者。下图示意 2016年和2021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相关数据(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输出地 | 2016 年 | 2021 年 | ||||
总数 | 跨省流动 | 省内流动 | 总数 | 跨省流动 | 省内流动 | |
中部地区 | 6290 | 3897 | 2393 | 6320 | 3578 | 2742 |
② | 5350 | 2794 | 2556 | 5582 | 2669 | 2913 |
③ | 4691 | 837 | 3854 | 4636 | 700 | 3936 |
④ | 603 | 138 | 465 | 634 | 183 | 451 |
5 .图中输出地 ②③④ 依次表示我国的( ) A .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 B .东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
C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 D .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6 . 2016 ~ 2021 年我国外出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减少的是( )
A .总数量 B .跨省流动总数量 C .省内流动总数量 D .各地区跨省流动数量
7 . 2016 ~ 2021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 )
A .就地转移增加 B .年龄结构年轻化
C .流动距离增大 D .向东部地区流动人数增多
D 6 . B 7 . A
【解析】 5 .结合表中信息可以看出,输出地 ④ 各项指标数值较小,说明该地总人口较少,应为东北地区;输出地 ③ 省内流动数值大,跨省流动数值小,应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② 地区的各项指标数值都较大,仅次于中部地区,应为包含省份较多、人口迁移量较大的西部地区,综上 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 。
6 .计算可知, 2016 ~ 2021 年我国外出进城务工人员跨省流动总数量减少, B 正确;但总数量和省内流动总数量增加, AC 错误;结合上题判断出的地区,可看出中部、西部、东部地区跨省流动数量减少,东北地区跨省流动数量增加, D 错误。故选 B 。
7 . 2016 ~ 2021 年中、西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跨省流动人数减少,省内流动人数增加,说明就地转移增加,流动距离缩小, A 正确, CD 错误;表中信息未能反映出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 B 排除。故选 A 。
【点睛】我国四大经济区 : 根据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战略等分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拉丁美洲经济较落后,却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 2015年城市化率为79.8%,预计到21世纪中叶,将达到91.4%,具有高城市化率和城市持续发展的特点。下表示意1975~2025年拉丁美洲城市和农村人口增长率(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时间 项目 | 1975 〜 1980 | 1980 〜 1985 | 1985 〜 1990 | 1990 〜 1995 | 1995 〜 2000 | 2000 〜 2005 | 2005 〜 2010 | 2010 〜 2015 | 2015 〜 2020 | 2020 〜 2025 |
城市( ‰ ) | 36.0 | 30.0 | 27.6 | 24.8 | 23.0 | 20.0 | 17.5 | 15.3 | 13.3 | 11.5 |
农村( ‰ ) | 2.4 | 5.0 | 1.8 | -0.9 | -4.3 | -3.0 | -2.0 | -1.4 | -1.0 | -1.1 |
17 .拉丁美洲城市化的基本特征是( ) A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B .最大城市首位度低
C .城市空间两极分化 D .人口机械增长率低
18 .表中数据显示,进人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拉丁美洲( )
A .总人口呈减少的趋势 B .农村总人口持续减少
C .经济重心转移到农村 D .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减少
19 .未来,拉丁美洲应该( )
A .扩大大城市人口规模 B .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
C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D .制定宽松的生育政策
C 18 . B 19 . C
【解析】 17 .根据材料 “ 拉丁美洲经济较落后 ” 可知,拉丁美洲社会经济发展较慢, A 错误;拉丁美洲经济较为落户,却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地区,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农村人口涌向大城市,最大城市首位度高, B 错误;据材料及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拉丁美洲城市化水平高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过度城市化现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从而在城市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在城市里生活极其艰难,通常会集中到某些区域,形成 “ 贫民窟 ” ,导致城市空间两极分化, C 正确;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率高, D 错误。故选 C 。
18 .结合表格中城市和农村人口增长率来看,拉丁美洲人口增长率整体为正值,说明总人口呈增加的趋势, A 错误;据表中数据可知,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的拉丁美洲,农村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说明农村总人口数量持续减少, B 正确;结合拉丁美洲人口的增长率推断,城市人口增长率为正值,农村为负值,说明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推测经济重心在城市, C 错误;表中数据并不能说明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情况, D 错误。故选 B 。
19 .经济增长是城市化的基础,拉丁美洲应抓住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适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化进程,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从而缓解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状况,总结以往城市化的经验教训,创建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C 正确。故选 C 。
【点睛】拉丁美洲的虚假城市化: “ 虚假城市化 ” 使得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城市,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不能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从而在城市里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找不到工作的人,在城市里生活极其艰难。大量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会集中到某些区域,从而形成规模巨大的 “ 贫民窟 ” 。使得南美很多城市既有富有的一面,又有贫穷的一面。
自然条件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下表为我国某年人口垂直分布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海拔(米) | <200 | 200~500 | 500~1000 | 1000~2000 | 2000〜4000 |
人口数量(万) | 73345.1 | 19427.8 | 8647.5 | 10037.1 | 1590.8 |
人口比重(%) | 64.9 | 17.1 | 7.7 | 8.9 | 1.4 |
面积数量(万km²) | 144.5 | 97.2 | 162.5 | 39.9 | 315.9 |
人口密度(人/km²) | 508 | 200 | 53 | 42 | 5 |
22 .表中年份,我国人口垂直分布的特点是( ) A .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 B .随海拔增高,人口密度减小
C .寒温带高海拔人口密集 D .热带高海拔人口稀疏
23 .高海拔地区人口分布的制约因素是( )
① 山坡陡峻,土层浅薄 ② 地形闭塞,交通不便 ③ 气候寒冷,天气多变 ④ 降水稀少,干旱缺水
A . ① B . ②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③④
B 23 . C
【解析】 22 .由表可知,在 1000~2000 米段的人口数量较 500~1000 米段的要多,故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的说法不完全正确, A 错误;结合表格信息可知,随海拔增高,人口密度在降低, B 正确;表中只有人口分布随海拔变化的变化情况,没有给出相应的纬度信息,故寒温带和热带的人口分布状况在表中没有相应的信息支撑, CD 排除。故选 B 。
23 .结合所学可知,高海拔地区因重力作用显著,山坡陡峻,流水的下切作用强,外力侵蚀作用强烈,水土流失一般较严重,故土壤浅薄贫瘠, ① 正确;高海拔地区,多崇山峻岭阻挡,对外交通不便, ② 正确;高海拔地区天高地寒,天气变化多端,生活的舒适度较低, ③ 正确;高海拔地区降水不一定稀少,故不一定干旱缺水, ④ 错误。即 ①②③ 正确, C 正确。故选 C 。
【点睛】我国人口分布不平衡: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地区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地区少;汉族集中地区人口多,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区域的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 ) 。(判断对错)
错误
【详解】环境人口容量与区域的科技水平呈正相关,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故以上该句话错误。
【点睛】本试题难度较小,主要考察了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回答下列问题。
人口最多的大洲为 ____ ,人口较为稀疏的大洲为 ____ 。可见,世界各大洲和地区人口分布极 ____ 。
亚洲 大洋洲 不平衡
【分析】本题主要梳理大洲人口分布特点,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详解】从各大洲看,亚洲人口最多,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之五十点八四;其次是欧洲,占百分之十六点三;以下依次为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最少,仅占百分之零点五,南极洲尚无长期定居人口。各大洲人口分布体现出极不平衡。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也日益突出,如何实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江西省面临的新挑战。下图示意 2015-2019年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和PM2.5、PM10浓度的时间变化。
(1) 描述 2015-2019 年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变化特点。
(2) 分析南昌市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
(3) 指出 2015-2019 年景德镇市 PM2.5 、 PM10 浓度的变化趋势并推测其原因。
(1) 整体上升,发展速度并不均衡。
(2) 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达,人口迁入较多。
(3) 变化趋势:波动下降。
原因:制瓷产业规模变少;制瓷技术上升;环保意识提升;政策完善。
【分析】本题以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和 PM2.5 、 PM10 浓度的时间变化图为资料,涉及了城市化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知识,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基本原理及地理基本规律的能力。
【详解】( 1 )结合图片可知, 2015-2019 年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总体水平不断提升,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都不是很均衡。
( 2 )结合所学可知,南昌为江西省的省会,政策扶持力度较大,当地经济速度较快;南昌基础设施完善,适合产业转移,促进产业升级,城市化速度加快;南昌的医疗,教育条件完善,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 3 )结合图片可知, 2015-2019 年景德镇市 PM2.5 、 PM10 浓度在波动下降;原因:景德镇原产的制瓷产业比较发达,但随着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制瓷产业规模变少;随着科技的发展,制瓷技术提升,导致污染减少;当地的环保政策出台,加强了对于环境的保护。
人口零增长是人口增减处于平衡状态的指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实现人口 “零增长”的时间(含预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有关我国 “ 人口零增长 ” 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密不可分 B .经济发达地区早于欠发达地区
C .意味着人口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D .导致就业压力加大
12 .针对我国 “ 人口零增长 ” 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可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A .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B .大量吸纳移民,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C .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D .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提高人口容量
13 .北京和河北进入 “ 零增长 ” 的时间明显不同,主要原因是( )
A .北京常住人口平均年龄小 B .河北省有人口大量迁出
C .城市化水平不同 D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A 12 . A 13 . D
【解析】 11 .据图可知,广东为经济发达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经济欠发达,但是广东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时间要比辽宁、吉林、黑龙江晚, B 错误;人口零增长出现受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 A 正确;人口零增长是指人口增减处于平衡状态,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有关,并不能说明人口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C 错误; “ 人口零增长 ” 出现的早晚与人口数量无关,人口零增长,就业机会会増多,就业压力减小, D 错误。故选 A 。
12 . “ 人口零增长 ” 说明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应继续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A 正确。吸纳移民和鼓励生育都会加大人口数量,使社会资源压力加大, BC 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会导致资源枯竭,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D 错误,故选 A 。
13 .读图可知,北京人口零增长出现的时间要比河北早,主要是因为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人们受教育程度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及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等,导致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人口出现零增长的时间比河北早, D 正确。北京平均年龄小,会使出生率增加,零增长推迟, A 错误;河北省人口迁出不会导致其零增长推迟, B 错误;城市化水平不同不会直接影响零增长的时间, C 错误,故选 D 。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 )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2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土壤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 3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和通讯发展;( 4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中心改变;( 5 )社会文化:文化教育的发展、家庭和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差异。
2018年1月1日,成都市《成都市关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成都市户籍迁入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该项政策给予高学历和紧缺型技术人才直接落户的优惠。下图为部分人才落户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导致中小城市人才迁移的推力是( )
A .生活成本低 B .昂贵的房价 C .发展前景好 D .发展空间狭小
9 .该项政策实施后对成都的主要影响是( )
A .加剧人口老龄化 B .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
C .缓解了住房压力 D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10 .下列人口迁移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与上图类似的是( )
A .叙利亚难民大量迁往欧洲 B .三峡库区工程建设移民
C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工到广东务工 D .邢台一中学子考取北大读书
D 9 . B 10 . C
【解析】 8 .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属于人才迁移的拉力, A 错。 中小城市的房价没有成都的房价昂贵,昂贵的房价属于成都的推力, B 错。中小城市的发展前景没有成都好,发展前景好属于成都的拉力, C 错。中小城市发展空间狭小,是导致导致中小城市人才迁移的推力, D 对。故选 D 。
9 .该项政策实施后,更多人才在成都落户,迁入成都的人才多为年轻人,可以缓解成都的老龄化问题, A 错。人才落户迁移,利于成都发展信息、技术等高新产业,加快成都的产业结构升级, B 对。人才落户迁移,产业发展,成都人口增多,加剧了住房压力, C 错。成都的城市化水平较高,人才落户迁移,产业升级,会促进城市化发展,但不会导致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 D 错。故选 B 。
10 .图中所示的人口迁移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叙利亚难民大量迁往欧洲的影响因素是战争, A 错;三峡库区工程建设移民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调整, B 错;改革开放初期,大量民工到广东务工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C 对;邢台一中学子考取北大读书的影响因素的教育, D 错。故选 C 。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 、自然环境因素 : 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 2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 3 、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
地区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生活消费水平与人口合理容量呈正相关 ( )
错误
【详解】地区开放程度越高、资源越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呈正相关。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呈负相关。故该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其中资源为首要因素。资源丰富程度: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经济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地区开放程度: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生活消费水平: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发展经济、提高消费水平可以促进人口合理容量的提高 ( )
错误
【详解】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其中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其余各因素与人口容量呈正相关。所以本题说法是错误的。
【点睛】
我国于 2000年、2010年、2020年分别进行了第五次(“五普”)、第六次(“六普”)、第七次(“七普”)全国人口普查。图为2000年~2020年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省人口流入强度省际分布模式及其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 “ 五普 ” 到 “ 七普 ” ,人口流入率变化幅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 )
A .内蒙古 B .黑 C .皖 D .湘
15 .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流入率的共同特点是( )
A . “ 五普 ” 到 “ 六普 ” 时期,高于其他省份 B . “ 六普 ” 到 “ 七普 ” 时期,增幅逐渐趋缓
C . “ 六普 ” 时,均高于新疆 D . “ 七普 ” 时,均高于 5%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 )
A .向城市群集聚 B .向中西部迁移 C .沿长江带集聚 D .分布更加均衡
B 15 . D 16 . A
【解析】 14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五普 ” 到 “ 七普 ” 人口流入率变化幅度最小的省级行政区是黑龙江,简称黑, B 正确, ACD 错误。所以选 B 。
15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 “ 五普 ” 到 “ 六普 ” 时期,重庆的人口流入率较低,低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A 错误; “ 六普 ” 到 “ 七普 ” 时期,重庆人口流入率增幅扩大, B 错误; “ 六普 ” 时,重庆人口流入率低于新疆, C 错误; “ 七普 ” 时,我国四个直辖市人口流入率均高于 5% , D 正确。所以选 D 。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向经济发展水平更高,平均薪资水平更高的城市群集聚;中西部地区的大部分省级行政区 “ 七普 ” 人口流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没有体现出沿长江带集聚, A 正确, BCD 错误。所以选 A 。
【点睛】人口迁移变动受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现代,引起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条件。 如城市的发展、新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等原因,都会引起人口迁移。
读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 ” 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主要是从 ____ 向 ____ 迁移。从 ____ 向 ____ 迁移,造成这种迁移的主要原因 ____ 。
农村 城市 内陆 沿海 改革开放后城市和沿海地区迅速发展,劳动力需求量大,收入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收入低。
【分析】本题以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为背景材料,涉及到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详解】改革开放后,随着人口户籍制度的调整,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经济因素引起的。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迅速,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且工资较高,而农村与内陆工资水平低,就业机会少,沿海和城市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于是人口由乡村迁移到城市;内陆迁移到沿海;中西部迁移到东部;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
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下表中不同历史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和原因。
时间 | 主要方向 | 特点 | 原因 |
人类社会早期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二战前 ( 15-19 世纪)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二战后 | 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 |
食物或耕地丰富地区 规模小、距离短 原始人群受天然食物吸引;农业社会主要因为土地开垦、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 “ 旧大陆 ” 流向 “ 新大陆 ” ;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距离变长,规模变大,持续时间长 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线和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主义的扩张 欧洲由迁出地变成迁入地;拉美由迁入地变成迁出地;北美、大洋州仍属于迁入地 定居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 政治:重新划定边界、战争;经济:劳动力供需变化、新兴城市和产业的发展;环境:自然灾害、大型工程建设
【分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国际人口迁移的方向、特点和原因,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悉的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在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由于生产力低下,自然原因往往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受到食物的吸引和耕地资源的制约,人们倾向于迁往食物或耕地丰富地区,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也有可能是为了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导致迁移。由于此时期交通条件差,人口数量少,所以此阶段的迁移有规模小和距离短的特点。二战前( 15-19 世纪),此时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线和新大陆的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加上殖民主义的扩张,工业文明得到了扩张,促使人们从 “ 旧大陆 ” 流向 “ 新大陆 ” ,从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和人类早期社会相比,可以发现此阶段的人口迁移具有距离变长,规模变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二战后,经济上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供需变化、新兴城市和产业的发展,加上政治上重新划定边界和战争问题,自然灾害、大型工程建设等原因,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发达地区,如欧洲、北美和大洋洲,而拉美变成了迁出地。和前一阶段相比,此阶段人口迁移具有定居移民减少、迁移形式多样等特点。
【点睛】国际人口迁移是跨越国界或特定地域的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从其动机来分析归纳为政治原因的国际人口迁移和经济原因的国际人口迁移。政治迁移多半是由于国内动荡不安所致。这种动荡可以由战争、变革以及宗派之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纷争而引起,故这种迁移常常又被称为被迫迁移。经济迁移常常是由于贫困所致。一般由个人决定迁移与否,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经济地位。在时代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会有所变化。
下表为 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问题。
地区 | 总人口(万人) | 死亡率( % ) | 自然增长率( % ) | 国内生产总值(亿万) |
① | 9613 | 0.638 | 0.603 | 6163.2 |
② | 1625 | 0.595 | -0.054 | 5408.8 |
③ | 3837 | 0.721 | 1.075 | 1180.0 |
④ | 267 | 0.607 | 1.276 | 159.7 |
20 .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21 .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B 21 . B
【解析】 20 .读表可知, ② 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 0 ,人口增长最慢,老龄化趋势最明显, B 正确,排除 ACD 。故选 B 。
21 .读表可知, ② 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且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 0 ,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经济发展水平应最高, B 正确。故选 B 。
【点睛】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产生老龄化的原因有二个:寿命延长和低生育率。
海水稻这种新型水稻品种的培育,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说明科技发展水平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 ( )
正确
【详解】科技水平越高,能够利用的自然资源越多,资源的利用率越高,资源的环境承载力越大。环境承载力越大;海水稻这种新型水稻品种的培育,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说明科技发展水平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该说法是正确的。
【点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并且环境承载力指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的能力,影响该能力大小的首因素是自然资源,因自然资源是供养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础,而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等,对环境承载力的大小都有影响,所以,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资源数量、科技水平、地区开发程度、人们的消费水平等。
查看答案
单次付费有效 3.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单次有效 19.99元
包月VIP 9.99 元
用于查看答案,包月VIP无限次 49.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