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虚线圆代表地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Ⅰ、Ⅱ、Ⅲ分别代表( )
A.熔融环境、沉积环境、变质环境 B.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变质环境
C.变质环境、熔融环境、沉积环境 D.沉积环境、变质环境、熔融环境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探究课题:探究非洲西海岸洋流形成及对环境的影响
材料准备:
非洲西海岸沿19°S的表层海水温度观测值表
距海岸距离(km) | 0 | 52 | 104 | 208 | 312 | 416 | 520 | 626 | 728 |
水温(℃) | 14.7 | 16.4 | 17.4 | 18.4 | 19.1 | 19.7 | 20.3 | 20.8 | 21.2 |
探究过程:
(1)结合表,描述沿19°S水温的分布规律。(2分)
(2)该地区位于________气压带与________气压带之间,盛行风为________,受此风的影响,海水会发生运动,在图甲中画出该海域海水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示意图。(4分)
探究结论:
(3)根据前面的探究,判断该洋流的性质为________,试在图乙中M处画出该洋流的水平流动方向。(2分)
拓展运用:
(4)分析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及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有何影响。(2分)
读某区域400米以下的岩层剖面局部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的岩层剖面图看,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背斜 B.向斜 C.地垒 D.地堑
4.上图中甲岩石最有可能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板岩 D.大理岩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未来(2050年)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可能分布图
(1)图例中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2分)
(2)由C到D植被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2分)
(3)与当前相比,未来 (2050年)我国特征性自然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4)试分析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
读沿回归线的东西向某区域地质剖面图,回答5~6题。
5.图中B处山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6.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处都可以打隧道 B.图中地质构造只有1处断层
C.A属于向斜成谷,可在此处开采地下水D. 台湾岛的形成过程与图中丙岛相似
B 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沉积岩要经过沉积环境作用,岩浆岩和沉积岩形成变质岩要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环境形成,沉积岩和变质岩在高温下都会熔化成岩浆。
A 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为沉积环境,由①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处为向斜成岭 B.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C.②处有可能找到石油 D.②处岩石比③处岩石坚硬
8.上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列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
A.甲—Ⅲ B.乙—Ⅳ C.丙—Ⅰ D.丁—Ⅱ
B 由图可知,该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岩层呈现出中间新、两翼老的排列规律,应该为向斜。
D 据图可知,甲岩石位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并且该岩层不连续分布,故该岩石为石灰岩变质而形成的大理岩。
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昼夜温度变化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由图甲和图乙可知(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C.a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小,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
D.b曲线表示的昼夜温差大,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
10.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可以使图乙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B 由B处山地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弯曲的,应为向斜构造,此处地形是向斜成山。
D 山体中打隧道往往选择背斜处;岩层断裂错开为断层,图中共有两个断层;依据岩层弯曲状况,可知A处是背斜成谷,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本卷还有9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蒋创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