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12
更新时间:2012-05-09
纠错
1.

读图1, 完成12题。

1

1.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

C. 地壳下部                     D.地幔

2.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该山体岩石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查看答案
题型:一题多问
知识点: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火山喷发的岩浆来源于软流层,二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各种岩石的转化关系。

【精讲精析】1选D,2选C。第1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火山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来自于上地幔的软流层。第2题,该山体岩石为岩浆岩,在地球表层外力的作用下,可转化为沉积岩。喷出岩和侵入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变质岩不能在地球表层转化。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定义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

1、生物演化史:

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知识扩展
1、生物演化史:地球出现(46亿年前)→化学演化→生命出现(约30亿年前)→生物演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改变了大气性质(无氧环境→有氧环境)。
生物发展阶段:
太古代——地壳活动剧烈,地球上只有海洋。有类似蛋白质的有机质。
元古代——出现陆地。有藻类等低等生物,原始生命开始。
古生代——无脊椎动物出现,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出现,如鱼类、两栖类。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亚欧大陆、北美大陆基本形成我国东北、华北已抬升成陆地。
中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爬行类、鸟类出现,如:恐龙、始祖鸟等,也是重要造煤时期。
新生代——世界许多高山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第四纪人类出现,这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2、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原因:环境变迁、灾变事件。
3、人类演化与环境: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能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问题。
◎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早期演化各个阶段的特点。
2、了解地球上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种 岩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化石的形成过程和作用。
3、理解地质年代划分依据和各阶段的特点。
◎ 地球的早期演化和地质年代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4225447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