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
内力作用与地貌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06
更新时间:2012-05-09
纠错
1.

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7.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 层所处的海陆环境,并逐层分析从E 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

                                                                            

8.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地区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以前?(以字母指代地层)

                                                                           

9.比较断层M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字母)

                                                                                    

10.据图判断断层M与地层O形成的先后关系。

                                                                                         

11.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                                                                    

外力作用表现:                                                                  

查看答案
题型:综合题
知识点:内力作用与地貌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时应把握关键点是:

1)准确提取材料所给信息,结合图例,分析三种不同沉积岩的形成环境。

2)地层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褶皱形成前后看岩层是否弯曲,岩层弯曲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前,岩层连续说明发生在褶皱之后;断层形成先后,看该地层是断裂或连续,如断裂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如连续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后。

3)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地壳运动是主要的内力作用,可分为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外力的风化侵蚀、岩层的沉积等过程。

【精讲精析】第7题,根据图例,可判断C层为砂岩,砂岩是河湖沉积的产物,故所处环境为陆地环境。E层为石灰岩,形成于深海,F层为砂岩,形成于陆地环境,说明从E层到F层发生了下降运动;G层为页岩,形成于浅海环境,说明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第8题,图中显示,N层及其以上岩层未发生弯曲,N层以下岩层发生了弯曲,说明褶皱形成于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第9题,对比图示,可以看出断层M的左侧与右侧相比缺失了HIJK四个地层。第10题,地层O发生了断裂,说明发生在断层之前。第11题,图示信息显示该地区地层发生了升降运动,形成了褶皱、断层,褶皱的顶部被外力侵蚀,使得断层左侧地层缺失。这些运动中,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发生于地球内部,属于内力作用,沉积岩的形成、地层被侵蚀甚至缺失属于外力作用。

【参考答案】

7 C层表示所处为陆地环境;从E层到F层海平面下降;从F层到G层海平面上升。

8.褶皱发生在K地层形成后,N地层形成前。

9 HIJK地层缺失。

10.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11.内力作用表现为:褶皱、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任答两点即可);外力作用表现为:沉积地层、P层受侵蚀变薄、部分地层受侵蚀而缺失(任答两点即可)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内力作用与地貌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定义

内力作用:

1、定义:有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能源来源与分类:

 

3、表现形式
    ①地壳运动(最主要形式):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型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凹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全球以水平运动为主)
    ②变质作用:是指先已存在的岩石受物理条件和化学条件变化的影响,改变其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成为一种新的岩石的转变过程。
    ③岩浆活动: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成岩的全过程称为岩浆活动。
    (3)对地形的影响:形成高大的山脉、高原,使地表起伏。

◎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知识扩展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一: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情况二: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情况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五: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特性
分类 能量源 表现 结果
地质作用 内力 地球内部热能 地壳运动、演讲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高低起伏
外力 太阳能、重力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趋于平坦
◎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知识点拨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通常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其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地层有无缺失,各层是否含有化石,含什么化石,化石是什么地质年代形成的;
有无断层,断层部位在什么地方;
有无侵入岩,是什么时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等。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一:若地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情况二:若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地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
①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
②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③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情况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以下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五: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教学目标
1、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及成因。
2、掌握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区别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3、了解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 内力作用与地貌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内力作用与地貌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4225447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