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及地表形态的塑造
>
外力作用与地貌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49
更新时间:2012-11-29
纠错
1.

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资料,回答1617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成分是石灰岩

16、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B.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C.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D.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17、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岩     

    C.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

查看答案
题型:一题多问
知识点:外力作用与地貌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BB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陆地主要地貌单元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陆地主要地貌单元的定义
地貌:

是指千差万别的地球表面形态。

地表形态的主要特征:

如海拔、宏观地形间的关系、地势的起伏变化等,是划分地貌类型的基本依据。
◎ 陆地主要地貌单元的知识扩展
1、地貌:
是指千差万别的地球表面形态。
2、地表形态的主要特征:
如海拔、宏观地形间的关系、地势的起伏变化等,是划分地貌类型的基本依据。
3、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一)山地
山地是山岭、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在地壳上升的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的。山岭的形态要素包括山顶、山坡和山麓。山顶呈狭长带状延伸时称为山脊。山顶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尖顶山、圆顶山、平顶山。(崮是平顶山)。山坡可分为直线坡、凹形坡和阶状坡谷地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次级地貌类型。
根据绝对高度(可理解为海拔)山地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
极高山:>5000m
高山:3500~5000m——冰缘作用(3500m相当于西北各山地的森林上限,也就是3500m以上很少有森林的分布)
中山:1000~3500m——流水作用
低山:500~1000m——流水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
我们平常说的丘陵(如山东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貌类型,不受绝对高度的限制,但相对高度一般不足100m。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规定,江南丘陵、黄土高原丘陵都有相对高度超过100m的实例。
另外,根据作用营力的不同,可以将上述山地分为火山形成的、流水作用形成的、岩溶作用形成的、冰川作用形成的等山地类型。
(二)平原
我国的三大平原是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
依据按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平原(<200m)和高平原两类。
低平原地势低而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均很小。高平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高原,由于地势高,切割相对很强烈。
依据表面形态,平原又可分为平坦平原、倾斜平原、凹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
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
平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完全是一个几何平面。平原内部经常包括许多次一级的地貌类型,如冲积平原上就有河床、河漫滩、自然堤、河间洼地、决口扇和三角洲等。
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分析——
(1)喀斯特地貌:
①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②类型和分布: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
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
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2)丹霞地貌:
①现今定义为“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②分布与成因:
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③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3)黄土地貌:
①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②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③地貌特征与类型: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
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④成因和过程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4)冰川地貌
①分布: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②类型: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蛇形丘、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的地貌组合有较大差异。前者冰体从中心向四周流动,以冰盖前缘广泛发育冰碛(尤其是终碛)、冰水堆积地貌和大面积的冰蚀凹地为特征,没有侧碛垅,只有在孤立的冰原岛山地区才出现冰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此外,山地冰川地貌的分带性也比大陆冰盖和冰帽的地貌分带性强,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
(5)风蚀地貌
①概念与类型:
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Ⅰ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Ⅱ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Ⅲ雅丹地貌。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Ⅳ风蚀城堡。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Ⅴ风蚀垅岗。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Ⅵ风蚀谷。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谷无一定的形状。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Ⅶ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②分布:
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米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米。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6)火山地貌
①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这种山体称为火山。
②分布:
我国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带:东部活动带的火山有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广东雷琼及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火山;西部活动带的火山包括腾冲火山群、新疆等地区的火山。
③成因与规模:
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喷出的现象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形式有两种: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各地不一,规模较大的火山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径可达数百米。如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对高度达4572米,火山口的直径为625米。规模较小的火山,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火山有时成群分布,称为火山群。
④形态结构:
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
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
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
Ⅰ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
Ⅱ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
Ⅲ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
Ⅳ熔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
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喷发地下高温气体和固体物质的出口。平面呈近圆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个漏斗形体,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状,为固结的熔岩,称为熔岩坑;坑口常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或称天池),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
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称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
Ⅰ火山再次爆发崩毁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发破火山口;
Ⅱ火山再次喷发使火山口周围上覆体失去下层支撑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
Ⅲ火山口受流水侵蚀破坏,形成侵蚀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时岩浆喷出地表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呈圆筒状,有的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前者多由中心喷发形成,后者常与裂隙喷发有关。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残留岩浆冷却后,凝结在火山管道内成为近于直立的圆柱状岩体。如上层的熔岩被侵蚀,火山颈成为突出地面的柱状山,称为颈丘。
⑤类型:
根据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划分以下类型。
Ⅰ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组成,因坡度平缓、顶部平坦宽广而命名。夏威夷岛和冰岛都有熔岩构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喷发而成,冰岛的是裂隙喷发形成。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是典型的盾状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称夏威夷型火山。
Ⅱ穹形火山,由熔岩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内或火山锥旁侧的喷火口上,由火山喷出极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进而向上隆胀形成。
Ⅲ锥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又称维苏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的称为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的称为混合锥。由于火山多次喷发,火山锥的内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组成的层状构造。
Ⅳ马尔式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没有火山锥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喷发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不成火山锥,火山口常积水成湖。
◎ 陆地主要地貌单元的知识点拨

陆地基本地貌类型:

基本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和平原两类。

(一)山地

山地是山岭、谷地和山间盆地的总称,是在地壳上升的背景下由外力切割而成的。山岭的形态要素包括山顶、山坡和山麓。山顶呈狭长带状延伸时称为山脊。山顶按形态特征可分为尖顶山、圆顶山、平顶山。(崮是平顶山)。山坡可分为直线坡、凹形坡和阶状坡谷地包括河床、河漫滩、阶地等次级地貌类型。
根据绝对高度(可理解为海拔)山地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和低山四类。
极高山:>5000m
高山:3500~5000m——冰缘作用(3500m相当于西北各山地的森林上限,也就是3500m以上很少有森林的分布)
中山:1000~3500m——流水作用
低山:500~1000m——流水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
我们平常说的丘陵(如山东丘陵)是山地与平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地貌类型,不受绝对高度的限制,但相对高度一般不足100m。这并不是一种严格的规定,江南丘陵、黄土高原丘陵都有相对高度超过100m的实例。
另外,根据作用力的不同,可以将上述山地分为火山形成的、流水作用形成的、岩溶作用形成的、冰川作用形成的等山地类型。

(二)平原

我国的三大平原是松辽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是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形态类型。
依据按海拔高度,可分为低平原(<200m)和高平原两类。低平原地势低而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均很小。高平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高原,由于地势高,切割相对很强烈。
依据表面形态,平原又可分为平坦平原、倾斜平原、凹形平原和起伏平原等类型。
依据外动力差别,平原还可分为熔岩平原、喀斯特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类型。平原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完全是一个几何平面。平原内部经常包括许多次一级的地貌类型,如冲积平原上就有河床、河漫滩、自然堤、河间洼地、决口扇和三角洲等。

(三)主要地貌类型的形成分析

1、喀斯特地貌:

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
①类型: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可溶性岩石有3类: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
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②分布:
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云南和四川青海(即云贵高原)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
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
③成因: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下流水侵蚀形成的地下河。在地表常见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坡立谷、盲谷、峰林等地貌形态,而地下则发育溶洞、地下河等各种洞穴系统以及洞中石钟乳、石笋、石柱、石瀑布等。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形。

2、丹霞地貌:
①定义:
“有陡崖的陆相红层地貌称为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
②分布:
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
中国的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③成因: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
④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3、黄土地貌:
①定义:
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
②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
③地貌特征与类型: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
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
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一般有三级: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其顶面高程彼此相近,为黄土的最高堆积面;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
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④成因和过程: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

4、冰川地貌
①分布: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应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②类型: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5、风蚀地貌
①概念与类型:
风蚀地貌是风力吹蚀、磨蚀地表物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Ⅰ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
Ⅱ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Ⅲ雅丹地貌。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Ⅳ风蚀城堡。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Ⅴ风蚀垅岗。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
Ⅵ风蚀谷。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谷无一定的形状。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Ⅶ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②分布:
风蚀地貌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盆地、吐鲁番盆地,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柴达木盆地风沙地貌中67%为风蚀地貌,尤其西北部,与构造线方向大致相同的强劲西风吹蚀第三纪泥、砂岩系,形成顺着风向排列的残余长丘,长10-100米甚至数千米。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雅丹地区风蚀地貌十分发育,有风蚀条形土墩与洼地相间组合的典型的雅丹地貌。和田以北麻札塔格(山)的风蚀蘑菇也很典型。东疆大风口七角井、天山达坂城、北疆老风口附近广布风蚀城堡、残丘言山等。克拉玛依东北乌尔和的风城平顶层状墩台,高10-30米。此外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库姆塔格风蚀柱、吐鲁番西部的风蚀穴也都十分典型。

6、火山地貌
①定义:
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出堆积成的山体形态。这种山体称为火山。
②分布:
我国火山活动可分为两个带:东部活动带的火山有五大连池火山群、长白山火山、大同火山群、大屯火山群、广东雷琼及安徽、江苏等地区的火山;西部活动带的火山包括腾冲火山群、新疆等地区的火山。
③成因与规模:
地球内部处于高温和高压的状态,当上覆岩层发生破裂或地壳背斜褶皱升起时,地下的炽热岩浆将沿地层的破裂面或背斜轴部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种喷出的现象叫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形式有两种:裂隙喷发和中心喷发。各地不一,规模较大的火山相对高度可达4000~5000米,火山口的直径可达数百米。如苏联堪察加半岛的克留契夫火山相对高度达4572米,火山口的直径为625米。规模较小的火山,相对高度不及100米。火山有时成群分布,称为火山群。
④形态结构:
火山通常由火山锥、火山口和火山喉管3部分组成。

火山锥指火山喷出物在火山口附近所堆积成的锥状山体。
根据内部构造和组成物质,火山锥分为4类:
Ⅰ火山碎屑锥,由固体喷发物(火山灰、火山砂、火山砾)与炽热气体一起喷出,在空中飞腾、冷却变硬降落堆积而成。外形呈圆锥形,由成层的火山碎屑组成。上部坡度较陡,下部坡度较缓,锥顶端有一个火山口或破火山口。
Ⅱ熔岩锥,坡度很小的熔岩堆积体,由流动的熔岩形成,又称盾形火山。
Ⅲ混合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交互成层组成。
Ⅳ熔岩滴丘,体积不大、周边较陡的熔岩锥,由粘性很高的熔岩喷发后急剧冷却形成。

火山口是火山锥顶部喷发地下高温气体和固体物质的出口。平面呈近圆形,大部分火山口是一个漏斗形体,也有底部是平的。有些火山口底部呈坑状,为固结的熔岩,称为熔岩坑;坑口常能积水成湖,成为火山口湖(或称天池),如中国东北长白山上的天池。
一些大型火山口常具缺口,称为破火山口,形成原因是:
Ⅰ火山再次爆发崩毁了火山口的岩石,形成爆发破火山口;
Ⅱ火山再次喷发使火山口周围上覆体失去下层支撑引起崩塌,形成崩塌破火山口;
Ⅲ火山口受流水侵蚀破坏,形成侵蚀破火山口。

火山喉管是火山作用时岩浆喷出地表的通道,又称火山通道。呈圆筒状,有的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前者多由中心喷发形成,后者常与裂隙喷发有关。火山喉管中的火山碎屑物和残留岩浆冷却后,凝结在火山管道内成为近于直立的圆柱状岩体。如上层的熔岩被侵蚀,火山颈成为突出地面的柱状山,称为颈丘。
⑤类型:
根据火山喷发的特点和形态特征,划分以下类型。
Ⅰ盾形火山,多由熔岩组成,因坡度平缓、顶部平坦宽广而命名。夏威夷岛和冰岛都有熔岩构成的盾形火山,夏威夷的多中心喷发而成,冰岛的是裂隙喷发形成。夏威夷岛冒纳罗亚火山是典型的盾状火山,所以盾形火山又称夏威夷型火山。
Ⅱ穹形火山,由熔岩组成,多形成在原先的火山口内或火山锥旁侧的喷火口上,由火山喷出极粘稠的熔岩堵塞在火山口内,进而向上隆胀形成。
Ⅲ锥形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或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呈圆锥形,又称维苏威式火山。由火山碎屑组成的称为火山渣锥,由火山碎屑和熔岩混合组成的称为混合锥。由于火山多次喷发,火山锥的内部形成由火山碎屑或由碎屑和熔岩组成的层状构造。
Ⅳ马尔式火山。只有低平火山口、没有火山锥的火山,多因水蒸汽爆炸而成。喷发中只有少量火山碎屑在火山口周围堆积,形不成火山锥,火山口常积水成湖。

◎ 陆地主要地貌单元的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五种基本地形素描图以及高原、丘陵的等高线图,了解五种基本地形山脉、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学会在地形图上识别它们。
2、通过读图,锻炼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 陆地主要地貌单元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外力作用与地貌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梁烨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1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