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6日8时58分(北京时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3.9°N, 95.9°E)发生地震并引起海啸。回答1—2题。
1.该地震发生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
A.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DB
圈层 |
范围 |
特点 |
地壳 | 莫霍面以上 |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 ||
地幔 |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 ||
地核 | 古登堡面以下 |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地震波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
特点 | ||
传播速度 |
所经物质状态 |
共同点 | |
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气体 |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较慢 |
固体 |
不连续面:
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圈层 |
范围 |
特点 |
地壳 | 莫霍面以上 |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 ||
地幔 |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 ||
地核 | 古登堡面以下 |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分类 |
特点 | ||
传播速度 |
所经物质状态 |
共同点 | |
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气体 |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较慢 | 固体 |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