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7日,四川省南部宜宾市的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千米。下图为“地球图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据此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 . 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
C .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2 . 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 . 莫霍界面以下 B . 古登堡界面以下 C . Ⅱ圈层 D . Ⅰ圈层
1 . B
2 . C
【分析】
1.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地震发生以后,纵波先传到地面,约 12 秒后横波到达,因此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 12 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 “ 黄金 12 秒 ” 。 B 正确。不同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是不同的;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是不固定的,不断变化的;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也是不相同的, ACD 错误。故选 B 。
2. 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 17 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 39-41 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 70 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震源深度为 16 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应位于莫霍面以上的地壳, A . B 错误。图中 Ⅱ 圈层为地壳, Ⅳ 圈层为地核的外核, C 正确、 D 错误。故选 C 。
【点睛】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莫霍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
圈层 |
范围 |
特点 |
地壳 | 莫霍面以上 |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 ||
地幔 |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 ||
地核 | 古登堡面以下 |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地震波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即为地震波。
分类 |
特点 | ||
传播速度 |
所经物质状态 |
共同点 | |
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气体 |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较慢 |
固体 |
不连续面:
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圈层 |
范围 |
特点 |
地壳 | 莫霍面以上 | 固态: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6千米)。地势越高,地壳越厚。 |
莫霍面(在地面以下33km,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 ||
地幔 |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 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铁、镁含量由上至下逐渐增加。 |
古登堡面(距离地表2900千米深处,纵波减速,横波消失) | ||
地核 | 古登堡面以下 |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可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
分类 |
特点 | ||
传播速度 |
所经物质状态 |
共同点 | |
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气体 | 都随着所通过物体的性质而变化 |
横波 | 较慢 | 固体 |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依据: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地壳与岩石圈的关系: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