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试题
当前位置:
学科首页
>
地球与地图—地图
>
地图的基本知识
>
试题详情
难度:
使用次数:141
更新时间:2022-01-21
纠错
1.

船员甲于某年 6月22日5时40分(地方时)在某海域拍摄到日出景观,此刻另一船员乙在另外一海域也拍摄到了日出,时间显示是7时40分(地方时),完成下面小题。

1 船员甲最可能航行在(

A 北冰洋 B 中国南海 C 中国渤海 D 地中海

2 此时船员乙位于船员甲的(

A 东北方 B 西北方 C 西南方 D 东南方

3 半年后,船员甲到达非洲大陆,他有可能拍摄到(

A 幽深的峡湾 B 迷人的极光 C 迁徙的牦牛 D 肆虐的沙暴

查看答案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地图的基本知识
下载试题
复制试题
【答案】

1 B

2 D

3 D

【分析】

1

6 22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昼长夜短,甲拍摄日出的地方时为 5 40 分,此当地昼长为( 12-5:40 ×2 ,即为 12 小时 40 分钟,而赤道的昼夜平分,昼长为 12 小时,当地的昼长与赤道的昼长差异不大,可推测当地海域所处纬度偏低,最可能为中国南海, B 正确;该时间北冰洋昼长很长,且大部分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地中海和中国渤海的纬度偏高,可能性不大, ACD 错误。故选 B

2

晨线上正值日出,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 6 点,甲地方时早于 6 点,所在经线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西侧(经度相差 );乙日出时间晚于 6 点,所在经线位于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东侧(经度相差 45° ),所以甲所在经线与乙所在经线经度相差 50° ,甲位于乙的西方;且甲位于北半球,乙昼短夜长,位于南半球,甲位于乙的北方。综上分析,所以乙位于甲的东南方,故选 D

3

该日为 6 22 日,半年后为 12 22 日前后,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船员甲到达非洲大陆,可能拍到肆虐的沙暴(非洲气候干旱,沙漠广布,北半球冬季非洲部分地区风力大,沙暴较强), D 正确;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在非洲缺少峡湾地貌分布, A 错;极光发生在高纬度地区,非洲不可能看见极光现象, B 错;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物种(如青藏地区),在非洲分布较少,看到牦牛的可能性不大, C 错。故选 D

【点睛】

注意看见日出即是位于晨线上,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 6 点。根据当地日出时间可计算当地的昼长(昼长的计算: 昼长 = 12- 日出时间) ×2 昼长 = (日落时间 -12 ×2 昼长 = 日落时间 - 日出时间),从而判断出南北半球,根据昼长与赤道昼长的大小关系,大致推断船只所在的海域。

=
考点梳理: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 地图的基本知识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 地图的基本知识的定义
地图:

按一定比例运用符号、颜色、文字注记等描绘显示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行政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图。
◎ 地图的基本知识的知识扩展
1、方向 
(1)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图例与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而注记则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例如:“▲泰山1532.7米”中“泰山”和“1532.7米”是注记,“▲”属于图例。     
3、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 
(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实地范围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5)比例尺的缩放
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原比例Xn
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原比例X(n+1)
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原比例X1/n
将原比例尺缩小1/n;原比例X(1-1/n)
比例尺缩放后,原面积之比变为缩放倍数的平方。
(6)实地面积的计算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的平方
(7)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高度。在地图上用海拔高度表示地面高度;等高线图上所标的注记数字均为海拔高度。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②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的数值可能比海拔高度小,也可能比海拔高度大。
相对高度的计算:
1)在剖面图上的两地相对高度,就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海拔高度的差
2)在等高线图上计算一座山、一个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是近年来常考查的知识点,一是可能求最大的相对高度,二是可能求最小的相对高度。依据数学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公式是:(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重合的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
◎ 地图的基本知识的特性
地图的要素:

1、方向 
(1)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图例与注记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而注记则是地图上用来说明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名称的文字。
例如:“▲泰山1532.7米”中“泰山”和“1532.7米”是注记,“▲”属于图例。     
3、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表示方法: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3)大小比较: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反之越大。 
(4)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③大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小的比例尺,小范围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
实地范围相同时: 
①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 
②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5)比例尺的缩放
将原比例尺放大到n倍;原比例Xn
将原比例尺放大n倍;原比例X(n+1)
将原比例尺缩小到1/n;原比例X1/n
将原比例尺缩小1/n;原比例X(1-1/n)
比例尺缩放后,原面积之比变为缩放倍数的平方。
(6)实地面积的计算
实地面积=图上面积÷地图比例尺的平方
(7)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高度。在地图上用海拔高度表示地面高度;等高线图上所标的注记数字均为海拔高度。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200米线区分平原和低丘;500米、1000米线显示低山丘陵或高原;2000米、3000米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反映高原和高山的特征。
②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相对高度的数值可能比海拔高度小,也可能比海拔高度大。
相对高度的计算:
1)在剖面图上的两地相对高度,就是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地海拔高度的差
2)在等高线图上计算一座山、一个陡崖或任意两点间的相对高度是近年来常考查的知识点,一是可能求最大的相对高度,二是可能求最小的相对高度。依据数学相关知识不难得出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公式是:(x-1)*h≤H<(x+1)*h(其中H为相对高度,h为等高距,x为重合的或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
◎ 地图的基本知识的知识点拨

 判断地形、地势特征:

 

◎ 地图的基本知识的知识拓展

 

◎ 地图的基本知识的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三种表现形式并能比较大小。
2、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
3、能在地图上量算出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4、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 地图的基本知识的考试要求
能力要求:掌握/应用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易考
分值比重:4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

类题推荐:
地图的基本知识
难度:
使用次数:180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地图的基本知识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难度:
使用次数:156
更新时间:2009-12-17
加入组卷
题型:选择题
知识点:地图的基本知识
复制
试题详情
纠错
加入组卷
进入组卷
下载知识点
知识点:
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杨柳风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终身vip限时299
全站组卷·刷题终身免费使用
立即抢购


0
使用
说明
群联盟
收藏
领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