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5-6月
7-10月
11月-次年4月
第一阶段
1999-2008年
2.82
2.35
0.51
第二阶段
2009-2017年
7.36
1.92
0.39
9 .与上游相比,勒拿河下游( ) A .结冰期较长 B .水温较高
C .含沙量较大 D .流量较小
10 .与勒拿河溶解有机碳输出量季节变化一致的是( )
A .气温季节变化 B .降水量季节变化
C .生物量季节变化 D .径流量季节变化
11 . 5 ~ 6 月期间,勒拿河溶解有机碳输出量第二阶段较第一阶段显著增加,主要原因是( )
A .水库建设增多 B .冻土退化加剧
C .雨水下渗增加 D .生物总量增加
10 . D
11 . B
【解析】
9 .
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其上游位于纬度较低的南部,下游位于纬度较高的北部,故与上游相比,下游地区纬度更高,水温更低,结冰期更长, A 选项正确, B 选项错误。勒拿河上游地势较高,落差较大,流速较快,含沙量大,下游地势平坦,泥沙沉降,含沙量大大降低, C 选项错误。勒拿河属外流河,下游有支流汇入,整体流量比上游较大, D 选项错误。故选 A 。
10 .
从表中可以看到勒拿河溶解有机碳输出量, 5~6 月份最高, 7~10 月份次之, 11 月到次年 4 月最少。从气温来看, 7~10 月份的气温较 5~6 月份更高, A 选项错误。勒拿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从有机碳输出量来看, 5~6 月份输出量更大,与夏季并不完全相符, B 选项错误。从生物量来看,由于勒拿河所在的纬度较高,其温暖季节即盛夏,生物量数量最多,与变化规律并不一致, C 选项排除。勒拿河主要补给方式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其流量为春季流量更大,夏季次之,冬季流量最少,与图示有机碳输出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 D 选项正确。故选 D 。
11 .
水库建设增多会使全年的有机碳输出量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都会有明显的变化,但从数据来看,第二阶段只有 5~6 月份的数据变化是最为明显的,排除 A 选项。随着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高纬度地区的冻土退化现象越发严重,勒拿河春季流量大,冻土加速退去,使得原本被冻土冻结的有机碳其流动性增强,输出能力更强, B 选项正确。 5~6 月份勒拿河流域的降水相对并不多,下渗并不严重, C 选项错误。从数据中可以看到 5~6 月份较 7~10 月份数据增加非常严重,生物总量增加不止影响 5~6 月份应该对其他月份也会造成影响,故排除 D 选项。故选 B 。
【点睛】
勒拿河是俄罗斯的第二大河,全长 4400 公里,流域面积 249 万平方公里,勒拿河的发源于贝加尔湖西侧的贝加尔山脉,从南向北流向北冰洋。勒拿河在入海口形成了巨大的三角洲,是现俄罗斯的乌斯季 - 连斯克自然保护区,勒拿河的河水分别向西向东流向了奥列你奥克湾及布奥尔哈亚湾。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表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
二是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是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自然环境各要素关系:
环境要素 | 整体性表现 |
大气 |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
水 |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
地形 | 由内、外力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
植被 | 受光、热、水、土壤、营养物质等因素的制约。 |
土壤 |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
陆地环境的组成:
1、陆地环境的组成——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
①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气候:
光照
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人工经济林运用光的垂直衰减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
热量分布
从赤道到两极,随着热量和温度的有规律变化,形成各种不同的植被带
从沿海到内陆,随着水分条件变化,形成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植被景观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②植物个体形态对环境的适应:莲和骆驼刺因水分条件不同导致个体形态不同:
莲: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但根系不发达。
骆驼刺:叶子刺化,有非常发达的根系。
地中海气候区植物具有叶子小,叶面上覆盖有蜡质的特点,与夏季炎热干燥有关。
③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
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
铁芒萁——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
碱蓬——盐碱性土壤环境
芦苇——水湿环境
矮牵牛花——大气中SO2污染
草原与森林指示干旱、半干旱与湿润、半湿润气候特征
“枣发芽,种棉花”反映华北春季气温升高,有利于春播的气候特点
旗状树冠延伸方向代表风向
树桩年轮的疏密可以反映降水量多少状况,在温度变化较少的条件下,树轮较疏,反映降水量较大,反之,较密降水量较少。树木向阳面生长快,年轮较疏。
④影响动物分布的因素:植物分布、气候差异、地形起伏、人类活动等。熊猫——箭竹
悉尼奥运吉祥物:树袋熊——新鲜桉树叶
驯鹿冬季从苔原带南迁针叶林,免受大风雪袭击,而且有充足食物;夏季从森林北迁苔原带,以躲避蚊虫侵扰,同时可以找到更好食物。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循环促使物质迁移、能量流动,联系无机界和有机界
改变大气成分:CO2、CH4、H2、NH3、水气→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的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形成,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的形成
绿色植物的环境效益:
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绿化植物、营造防护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城市绿地具有吸类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2、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1)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具有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作用:结合陆地环境的枢纽、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丛生
(2)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肥力概念:土壤能同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重要性: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是一种永续性的可更新资源,但如果利用不当,则会引起土壤肥力减退。
(3)土壤的形成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引起土壤退化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