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文材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 ,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 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 , 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 根据地理位置 , 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 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 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1) 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2) 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形变缓慢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3) 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引起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水利设施拦截等 ( 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 减少河口泥沙淤积, ( 在海水运动侵蚀下 ) 三角洲平原萎缩。这些影响方式共同导致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
(4) 海岸线变化方向不同,甲站区域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乙站区域海岸线向陆地方向变化。甲站区域为基岩海岸,坡度大,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小,乙站区域为三角洲海岸 ( 沉积海岸 ) ,坡度小,海岸线水平变化幅度大。
【分析】本大题以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和两个地区的海平面相对变化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岸线位置变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陆面变化等知识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详解】( 1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完毕,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 2 )从海陆位置看,甲站位于基岩海岸,结合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从板块位置看,甲站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抬升,使得甲站陆面抬升。
( 3 )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开采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等,使地层出现空洞,引起陆面沉降,海平面相对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植被恢复,拦截泥沙,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 4 )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点睛】
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位移: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
2、作用: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3、影响因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4、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共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具体图示如下:(春、秋分日时)
5、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如下图所示:
气压带的形成:
气压带 |
纬度位置 |
形成过程 |
成因类型 |
赤道低气压带 | 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 | 接受太阳辐射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 热力原因 |
副热带高气压带 | 副热带地区,南北纬30°附近 | 赤道上空气流流向高纬,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风,在副热带上空集聚下沉,近地面气压升高 | 动力原因 |
副极地低气压带 | 副极地地区,南北纬60°附近 |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副极地地区相遇,盛行西风主动爬升,近地面气压降低 | 动力原因 |
极地高气压带 | 南北纬90°附近 | 接受太阳辐射最少,终年寒冷,空气下沉,气压升高 | 热力原因 |
风带的形成:
风带 |
形成 |
极地东风带 | 由极地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的寒冷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左)偏成东北(南)风 |
中纬西风带 | 近地面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南)流出的一支,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向右(左)偏转成西南(北)风,称为盛行西风带 |
低纬信风带 | 由于气压差的存在,近地面气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动,向南(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南)风逐渐向右(左)偏转成东北(南)风 |
特别提示:
(1)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2)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3)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4)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热力环流,中纬环流是动力环流。
(5)风带中风向的确定: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