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农民依托小流域(平均面积20km2)建设的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主要分布地区及其模式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斯里兰卡东北部地区建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的主要原因有( )
A. 旱、雨季分明,水量分配不均 B. 水源不足,需跨流域调配
C. 水位变化大,航运发展受制约 D. 河流短小,调蓄能力有限
26. 梯级蓄水池农田系统可以( )
A. 调节小气候 B. 扩大土地资源
C. 维护生物多样性 D. 增加径流总量
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效益高 B. 木材销路好
C. 劳动投入少 D. 种树有补贴
4. 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
A. 加大开荒力度 B. 增加木材进口
C. 增加粮食进口 D. 鼓励农地流转
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 增加耕地面积 B. 防治水土流失 C. 改善人居环境 D. 提高作物产量
2. 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 优化农业结构 B. 方便田间耕作 C. 健全公共服务 D. 提高耕地肥力
3.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青藏高原是我国特殊的高寒气候区,但利用大棚技术使得拉萨的瓜果蔬菜供应充足,据此完成4-5小题。
4.拉萨利用大棚技术种植瓜果蔬菜,主要是改善了当地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条件
5.拉萨引种西瓜后发现,直接“铺”在地上生长的西瓜长势欠佳,只有将西瓜“挂”着才能结果。西瓜“挂”着的原因是
A.可以减少叶子对西瓜的遮掩,增强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B.可以充分利用立体空间,节省土地、减少农业投入
C.土壤干燥,直接“搁”在地上,容易使西瓜的水分蒸发
D.大棚内的地面温度比空气温度低,不利于西瓜的发育成熟
我国农业耕作方式的“东耕西牧”,粮食作物分布的“北麦南稻”以及糖料作物的“南蔗北甜”的分布特点,反映出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
A.季节性 B.周期性
C.地域性 D.计划性
下表是美国某苹果产区的气候条件相关资料。据表回答40题。
气候资料 | 年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mm) | 1月平均气温(℃) | 夏季平均气温(℃) |
美国某产区 | 15~17 | 470~520 | 6~8 | 18~21 |
40.表中的苹果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大陆西海岸 B. 30°N~40°N大陆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周围地区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800元、1200元、16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300元、500元、7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图10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23-24题。
23.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4.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E、F B.F、G C.E、H D.F、H
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目前已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草或蔬菜、花卉、水果,大量的农田变成了果园、花卉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特种禽畜渔业养殖场。据此回答18~19题。
18.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属于:
A.混合农业 B.乳畜业 C.水果园艺业 D.商品谷物农业
19.珠江三角洲传统的“桑基鱼塘”转向“杂基鱼塘”,这种变化主要是:
A.农业技术改进 B.劳动力的转移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改变
2013年3月,我国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了统计调查。符合本次调查的家庭农场共有87.7万个,下表为主要指标统计,据表可知我国家庭农场
主要指标 | 总量 | 平均值 | 备注 |
经营耕地面积 | 1.76亿亩 | 200.2亩/个 | 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 |
劳动力 | 533.08万人 | 6.01人 | 其中家庭成员4.33人,长期雇工1.68人 |
2012年经营收入 | 1620亿元 | 18.47万元 |
A. 已经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B.长期雇工为主要劳动力
C. 生产经营规模较大 D. 集约化、商品化水平低
下列产业活动,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密切的是 ( )
A. 农业 B. 工业 C. 商业 D. 交通运输业
我国糖料作物的分布具有“南蔗北甜”的特点,它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 )
A、季节性 B、周期性 C、地域性 D、随意性
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反映了农业生产具有( )。
A. 计划性 B. 季节性 C. 周期性 D. 地域性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提倡的增加产出的措施是
A.增加劳动力投入,精耕细作 B.增施化肥,提高土壤肥力
C.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良品种 D.多喷洒农药,减少病虫害
①有利于保持水土 ②减少蒸发量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促进水循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下右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流域1973---2002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图”。读图完成2— 3题。
2、关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前期增加,后期减少的是林地 B增幅和减幅均最大的是灌丛草地
C前期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旱地 D整个时期耕地总体上是减少的
3、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读“几种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完成下面2题。
49.图中交通运输方式搭配合理的是( )
A.甲—水运 B.乙—公路 C.丙—铁路 D.丁—铁路
50.关于图中运输方式科学的理解是( )
A.甲适宜长距离运输 B.集成电路由北京运到拉萨选择乙运输方式最好
C.丙受水文影响最大 D.丁是中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由于不合理的农业灌溉会导致( )
A、土壤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水体污染 D、土地荒漠化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今中国最珍贵的是土地,最不被人珍惜的也是土地。分析下表回答5~6题
区域 | 耕地面积 | 人口(万) | 2000~2010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及其去向的比重% | ||||
减少面积(km²) | 建设占用 | 灾毁耕地 | 生态退耕 | 农业结构调整 | |||
内蒙古 | 55689 | 2232 | 1009.60 | 1.78 | 2.26 | 95.26 | 0.70 |
甘肃 | 34860 | 2467 | 374.20 | 2.36 | 0.55 | 91.24 | 5.85 |
四川 | 62224 | 8428 | 613.50 | 5.96 | 1.74 | 70.27 | 22.03 |
山东 | 67304 | 8738 | 293.40 | 44.73 | 8.51 | 17.56 | 29.20 |
宁夏 | 8110 | 495 | 373.60 | 2.29 | 0.20 | 96.56 | 0.95 |
陕西 | 34474 | 3543 | 935.00 | 2.67 | 3.57 | 73.37 | 20.39 |
5.下列省区中,人均减少耕地面积最大的是( )
A.内蒙古 B.山东 C.宁夏 D.陕西
6.下列省区中,主要因保护湿地而退耕的是( )
A.甘肃 B.四川 C.内蒙古 D.山东
有关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只要进行农业生产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
B.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农业生产活动无关
C.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是造成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原因
D.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农业生态系统带来负面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1:图甲示意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
材料2:图乙示意2000年以来我国耕地减少因素的构成。
材料3:2009年6月25是第十九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保障科学发展,保护耕地红线”。2010年6月25全国土地日的宣传主题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 2011年第21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为“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促节约 守红线 惠民生”。
(1)结合材料1、2说明导致2001~2003年耕地迅速减少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为 ________。(2分)
A.灾害损失 B.生态退耕
C.农业结构调整 D.建设用地增加
(2)结合材料2说明对农业用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因素有________。(2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生态退耕”对当地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可能是________。(2分)
①有利于保持水土 ②降水量明显减少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促进水循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结合材料回答,你认为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