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风速距平是指一系列平均风速(日平均风速、月平均风速等)与总平均风速的差值。新奥尔松( 78°55′N,11°55′E)位于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西部,面积约6.2万平方千米,冰雪、苔原覆盖季节变化较大。气象监测显示,夏季风速日变化明显比春季、秋季和冬季显著。下图示意新奥尔松地区各季节风速距平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新奥尔松地区夏季风速日变化显著的主要原因是( )
A .岛屿地势较高 B .沿岸暖流经过
C .海陆热力差异大 D .冰雪覆盖厚度大
2 .夏季,白天新奥尔松地区的风向主要以( )
A .东南风为主 B .西南风为主
C .东北风方主 D .西北风为主
C
2 . D
【解析】
1 .根据材料可知,新奥尔松位于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西部,面积较大,四周环海,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夜间陆地降温快,空气下沉,与海洋之间的压强差变小,风速变小;白天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变大,气温随之升高,陆地升温快,气流上升压强变小,与海洋之间的压强差变大,所以风速增大,导致夏季风速日变化明显,其他季节风速日变化不明显, C 正确; AB 项内容没有明显季节变化;夏季冰雪覆盖厚度小, D 错误。故选 C 。
2 .新奥尔松地区位于北冰洋斯瓦尔巴群岛西部,夏季,白天为海风,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受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北风, 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 。
【点睛】
陆地的比热较小,当有太阳照射时,地表温度迅速上升。当没有太阳照射时,地表温度迅速下降。而海洋的比热较大,因为它可以通过海水的运动把热量向海洋深处传递。因此,当有太阳照射时,海洋表面温度并不会升得很高,当没有太阳照射时,海洋深处的热量会慢慢地向海洋表面传递,海洋表面的温度也不会太低。这种差异就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容量的原因引起。
特朗伯集热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冬季白天,在集热墙与外层玻璃之间的空气被加热,通过集热墙顶部与底部的通风孔可以向室内对流供暖。夜间在集热墙和玻璃之间设置绝热层,墙体本身的储热则可向室内辐射供暖。在夏季的白天,在集热墙和玻璃之间设置绝热层,玻璃窗的顶部和底部的通风孔均开启。夜间,将墙体外挂的活动绝热窗帘等绝热层移开,使特朗伯墙的墙体向室外辐射散热,得到冷却。下图为读特朗伯墙某时期工作原理图,读图完成问题。
3 .图示工作原理图表现的时期是( )
A .夏季白天 B .夏季夜晚 C .冬季白天 D .冬季夜晚
4 .图示玻璃窗的上、下部分打开是为了( )
A .特朗伯墙的墙体向室外辐射散热 B .利用对流原理向室内供暖
C .防止特朗伯墙体向室内辐射传热 D .避免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
A
4 . D
【解析】
3 .从图中可以看出,特朗伯墙与玻璃窗之间有可移动绝热层,玻璃窗的顶部和底部的通风孔均开启,这些特征符合材料中夏季白天的工作原理, A 正确, BCD 错误。故选 A 。
4 .玻璃窗的上、下部分打开,玻璃与绝热层之间的空气受太阳辐射加热上升,由顶部通风孔排出,冷空气则由底部通风孔进来,空气间层保持空气流动,避免温室效应造成的热空气在间层处聚积, D 正确, ABC 错误。故选 D 。
【点睛】
本题考查学生通过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玻璃窗的上、下部分打开,冷空气则由底部通风孔进来,空气间层保持空气流动,避免温室效应。
读 “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分布图”,图中曲线分别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曲线 ①②③④ 依次表示( )
A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B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C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
D .地表吸收太阳辐射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云层反射太阳辐射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量
6 .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B
6 . B
【解析】
5 .结合题意和图中曲线分析可知,由于大气上界太阳辐射未被削弱,太阳辐射量最大,故数值最大的 ① 曲线表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因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绝大部分可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故 ② 曲线表示地表吸收太阳辐射;由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多数被地表吸收,故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最少, ④ 曲线表示地表反射太阳辐射;而 ③ 则表示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因此 B 正确, A 、 C 、 D 错误。故选 B 。
6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 即为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 , 故对近地面气温高低影响最直接的是地表吸收的太阳辐射量 , 即为 ②. , B 正确, ACD 错误,故选 B 。
【点睛】
近地面大气温度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 ,是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图为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和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问题。
7 .图示中石质地面在增强 “ 穿堂风 ” 中的主要作用是( )
A .增加地面的平整度 , 便于通风 B .减小下渗 , 增强湿度
C .增加房屋前后热力环流 D .降低夜晚时庭院温度 , 便于纳凉
8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 , 以下设计合理的是( )
A .利用厨房、卫生间做进风口 B .在前后居室间墙上设窗或门洞
C .减小东西向墙面的长度 D .房屋的朝向为东西向
C
8 . B
【解析】
7 .石质地面和普通地面的比热差异较大,石质地面比热容较小,白天升温较快,增大了屋前屋后的昼夜温差,使得屋前屋后的热力环流增强, “ 穿堂风 ” 得以增强, C 正确。石质地面增加了地面的平整度,但这不是增强 " 穿堂风 " 的主要作用, A 错误。增加湿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小房屋前后的温差,不利于增强 “ 穿堂风 ” , B 错误。石质地面夜晚降温快,便于纳凉,但这不是石质地面在增强 “ 穿堂风 ” 中的主要作用, D 错误。故选 C 。
8 .现代民居建筑若想利用穿堂风,就必须为屋前屋后预留风的通道,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异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又由于建筑物等阻挡,间隙、门窗、走廊等提供流通通道使大气快速通过便于穿堂风形成, B 正确。只留进风口或者减小墙面的长度等均不利于穿堂风的形成, AC 错误。穿堂风的形成主要是屋前屋后的温差形成的热力环流,房屋的朝向不影响穿堂风的形成, D 错误。故选 B 。
【点睛】
穿堂风通常产生于建筑物间隙、高墙间隙、门窗相对的房间或相似的通道中,由于在空气流通的两侧大气温度不同,气压差导致空气在建筑物中流通通道中快速流动通过而形成的,其风向和风力不稳定。同时,穿堂风是自然风, 对人体健康影响小,所以穿堂风受到大多数人的喜爱。
下图为 “某季节我国东部沿海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B .乙丁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甲乙之间的风速
D .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0 .关于图中气压的判断,正确的( )
A .图中气压:丙>丁>甲>乙 B .甲地气压较高,且多为晴朗天气
C .甲地气温高于乙地,故气压低于乙 D .乙地气压较低,盛行下沉气流
D
10 . B
【解析】
9 .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所以甲丙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气压差,故 A 错;垂直方向的气流运动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故 B 错;气压梯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故 C 错;产生四地间环流的根本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地面受热不均,故 D 正确。本题选 D 。
10 .根据等压线分布,甲处等压面上凸,凸低为高,说明甲处气压高,甲处气流下沉,丙处形成低压,乙处等压面下凹,凸高为低,说明乙处气压低,乙处气流上升,丁处形成高压,且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所以图中气压甲>乙>丁>丙,故 A 错;甲地盛行下沉气流,多晴天,故 B 正确;甲处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乙处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故 C 错, D 错。本题选 B 。
【点睛】
等压面判读方法: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可形象记忆为 “ 高凸低凹 ” 。另外,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本卷还有30题,登录并加入会员即可免费使用哦~
该作品由: 用户岳利谦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