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坡自然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 山麓自然植被沿图中 M方向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 垂直分异规律 B . 地方性分异规律
C .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 .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 . 垂直带上甲地植被为森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 . 热量 B . 光照 C . 降水 D . 土壤
1 . C
2 . C
【分析】
该组试题以区域自然带分布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规律 , 试题难度适中。
1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沿 M 方向纬度出现了变化,随着纬度变化,热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自然带类型发生变化,导致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而不同纬度自然带类型不同,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规律的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 即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
2 . 甲地位于南美洲南纬 30°-40° 之间安第斯山以东,地处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地带性植被为荒漠和草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 , 降水逐渐增多,水分条件的增加满足了森林生长的条件,因此在甲处形成了森林。故选 C。
【点睛】
中低纬度内陆或山地背风坡处 , 降水相对较少,因此,地带性植被多为草原或荒漠。在这样的地区,对生物影响最大的自然条件是水分条件 , 在山地地区更易形成降水,因此在山体的某一高度,往往会形成森林植被 。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1、概念: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因素:洋流、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水分差异、岩石性质等。
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
非地带性现象 | 形成原因 | 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 |
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 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 热带雨林带 |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地峡的东侧等地的热带雨林景观 | 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南半球)或东北信风(北半球)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部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 热带稀树草原带 |
南美大陆30S-30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 | 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东进;秘鲁寒流规模较大,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 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 |
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 |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的深人(地处西风气流的背风坡) | 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 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 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苔原带(较高纬度) |
亚欧大陆东西岸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北宽度不同,西窄东宽 | 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气温低 | 东西岸自然带南北宽度一样 |
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 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 | 温带荒漠带 |
登录并加入会员可无限制查看知识点解析